2010年11月28日星期日

以黃化史塔基蝴蝶蘭 Phalaenopsis stuartiana var. nobilis 作例子談植物的學名寫法(下)


承接上文,書寫屬下的分類單位也是以拉丁文來表示的,例如史塔基蝴蝶蘭所屬於的就是蝴蝶蘭亞屬下的蝴蝶蘭組/節(大陸與台灣不同的叫法),表示為 Phalaenopsis subg. Phalaenopsis sect. Phalaenopsis ,依單位分層順序排列,此外還有出現在大屬如木蘭屬 Magnolia 、杜鵑花屬 Rhododendron 等等在植物界中少有被使用,位於亞節/組下的分類層面「系」和「亞系」(其實小弟很迷戀的唇柱苣苔屬已經有了)。例如大幅度與其他木蘭科下的屬合併後的木蘭屬,本來在合笑屬 Michelia 中原來使用的亞屬和節都變成了系和亞系,如含笑花 Magnolia figo 所屬的肖含笑亞系就是 Magnolia subser. Micheliopsis

另外,屬以上的分類都是差不多的寫法,即如唇柱苣苔屬 Chirita 和石蝴蝶屬 Petrocosmea 所在的長蒴苣苔族 Trib. Didymocarpeae 和所屬的漿果苣苔亞科 Subfamily Cyrtandroideae 。此外尚有一個目前僅見於蘭科,在亞族以下的非正式分類層,叫群團 Alliance ,這分類沒有其特別的拉丁化結尾方式並直接取其中一個屬名使用。如蝴蝶蘭屬所在的指甲蘭亞族 Subtrib. Aeridinae ,由於該亞族間的亞洲單莖蘭屬種群仍然過於龐大雜亂,在已經分得很仔細的亞族之下仍可再細分三至四個類群。於是有了萬代蘭群團 Alliance Vanda 、蝴蝶蘭群團 Alliance Phalaenopsis 、蜈蚣蘭群團 Alliance Trichoglottis 等群團出現。

香港的市花洋紫荊 Bauhinia ×blakeana (台灣稱豔紫荊)是一個不育的天然雜交種,可以看見有乘號在學名前表示。但該學名常常都被誤寫成 Bauhinia blakeana ,此一現象即使在香港政府內部文件或植物誌上出現。乘號在學名裡可以有多種表示,例如放在屬名前就代表那是雜交出來的屬,一如蘭科中出現許多的人工異屬雜交。放在種名前代表其為天然雜交種;又或者放在兩個學名之間來表示一個植物的交配,即如 Phalaenopsis stuartiana × 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就表示了這個天然雜交種 Phalaenopsis ×schillerio-stuartiana 的兩個親本。通常以前者為結果者的母本,後者為提供花粉的父本,因為前後互換會有機會出現不同面貌的子代,不過今天的學名表示已很少注重這一點。

有一個很少很少機會在學名裡接觸的加號是用來表示屬間的嫁接嵌合體 (Graft-chimera) 的。例如一個在歐洲很成功的嫁接亞當金雀花 +Laburnocytisus 'Adamii' 是由金鏈花 Laburnum anagyroides 和紫花小金雀 Chamaecytisus purpureus 嫁接而成的美麗樹種,同一株可以開出金黃色和紫藍色的花串。我們可以在兩個學名之間用加號來表示雜交。不過如果兩個嫁接親本都是同屬的話,就不用在屬名前加上加號了。

我們很常見的人工選拔種的學名表示就沒那麼嚴謹。通常就如上述的 +Laburnocytisus 'Adamii' 一樣,以引號代表該命名,或者在前面加上 cv. 亦可。這是園藝界裡都通用的方式,不論交配種或學名都可以在後面加上有引號的個體名字。但個體名字只能表示該個體的分株或扦插的無性繁殖後代,有性繁殖的自交都不能再使用同一個個體名。而已經登錄在園藝機構上的交配名字就不用加上引號,因為所有沿用該兩個親本進行交配,即使個體不一樣,都可以同一個交配名字來表示。這一個觀點在園藝界裡也是有點混亂的。

最後,我們還有一些用來表示未登錄種的學名方式。在屬名後寫上 sp. (species) 就可以表示此為該屬內任何一個原種。在屬名後面寫 sp. aff. (species affinis) 就是近似種的表達方面,代表該未知物種很像一個已經在該屬內有登錄過的物種,例如菲律賓蝴蝶蘭 Phalaenopsis philippinensis 是西蕾麗蝴蝶蘭 Phalaenopsis schilleriana 的近緣種,在菲律賓蝴蝶蘭一名未登錄前我們可以用 Phalaenopsis sp. aff. schilleriana 來表達它。我們還有一個用法很相似的 cf. (confer) 來表示該物種已經和一個已發表登錄過的物種相似,但在一些細微的特徵上和某個物種的模式型有不同並足以成立為一新種時就可以用 cf. 了。例如近年才登錄的黃花牛耳朵 Chirita lutea 早已經被當成是牛耳朵 Chirita eburnea 的一個黃花變種,但在其他植株形態上的不同而成立新種。當時黃花牛耳朵就被寫成是 Chirita cf. eburnea 了。有時,我們可看見 spp. (也是species不過是其複數形式),在 sp. 被表示為某屬的任何一種時, spp. 就用來指該屬的所有種了。這一點也在今天被很多人誤用的。好了真的到最後了, sp. 與個體名字是可以混用的,例如一個在中港台都很流行的超迷你岩桐原種魚骨頭 Sinningia sp. 'Rio das Pedras' ,我們以巴西一個地名來表示它,因為,它直到今天都仍未被正式登錄發表成一個新物種,可能是仍未尋回魚骨頭的原產地吧(很多時候這些地名都是騙人的,例如 Chirita sp. 'New York' ,美洲根本沒產這個屬吧!)。

0 Comments:

Share to your community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Counting